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    盐碱地上的绿色革命,学院科研助力区域农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

    责任编辑:冯瑞龙  审核人:苏和、张洁、傅琳  来源:   发布日期:2024年11月12日 23:49   访问量:0   字体大小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
    盐碱地变良田

    学院科研助力农业升级

    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苗六泉村,一片片红绿相间的朝天椒在盐碱地上茁壮成长,丰收的景象令人欣喜。这些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,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,而这一转变的背后,离不开学院的科研支持和技术指导。

    土默特右旗,黄河穿境而过,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,也带来了盐碱地的困扰。中、重度盐碱化耕地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“硬骨头”。为攻克这一难题,2023年,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王琦教授团队携手,成立了敕勒川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中心“院士工作站”,共同探索盐碱地改良的“土右模式”。通过筛选和培育耐盐碱作物品种,成功试种了耐盐碱的陶氏良草,为后续盐碱地改良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    2024年,土右旗深化与学院合作,实施了7.8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项目。在学院技术支持下,中、轻度盐碱地里成功种植了500余亩朝天椒,预计每亩纯收入可达3500元,相比之前种植玉米的每亩纯收入300元有了显著提升。此外,学院还推广种植了甜菜、玉米、燕麦等耐盐碱作物,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
    科技创新引领

    学院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新高地

    走进学院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,十亩郁郁葱葱的燕麦试验田格外引人注目。这些燕麦是复种的第三茬,早熟的品种已经开始抽穗,晚熟的也达到了孕穗期,正是制作青储饲料的最佳时期。学院武俊英教授介绍的“一粮二草”生产技术规程,通过充分利用当地光热和土地资源,实现了燕麦草和籽粒的双重收获,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显著效益。

    此外,基地还围绕玉米等作物,开展了密植高产、水肥一体化等50余项绿色栽培技术研发试验,并进行了技术推广。6项绿色增效技术已应用于8.5万亩土地,每亩增产155公斤,有效提升了粮食产量。自基地建设以来,已示范推广5000余亩作物绿色高效种植技术,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。

    学院的这些努力,不仅仅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科技支撑,更为土右旗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径。学院将继续发挥科研优势,持续推动盐碱地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,为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新高地贡献新力量。